
本文转自:大连日报河南配资网
〚孙超〛
《教育之心》静静地躺在案头,“献给热爱,献给赤子之心”的献词,像一枚温润的印记,它是一本可以与之对话的“日记”。作者在书页间与我分享着他沿途采集的露珠与星光。阅读的过程,是一场心灵的灌溉,让那些被日常尘封的关于教育本真的想象,重新变得清晰、温热。
“师长”的馈赠:超越角色的生命相遇河南配资网
书中谈及“我的师长”,言及他们若非以爱心与浓烈情感相待,便难获学生“经久不衰的拥戴”。这让我想到,真正的教育者,其魅力从不源于职位或权威,而源于一种完整的人格投射。他们之于学生,并非仅仅传递知识的“经师”,更是映照生命可能性的“人师”。这种关系,早已超越了“教”与“被教”的契约,成为一种深刻的生命的相互印证。我们怀念一位老师,往往是怀念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他如何重塑我们看待自身的方式。这份“拥戴”,是心灵对另一颗心灵的忠诚。
“气质”的养成:文化作为无声的课程
“学校的气质”这一说法,美妙而精准。它道出了一所学校的灵魂。这种气质,是每一阵风、每一面墙、每一次不经意的交谈共同编织的文化氛围,是一部无声却无时不在授课的“隐性课程”。它无法通过标语口号速成河南配资网,只能在岁月中,由一群拥有共同教育信念的人缓慢“养”成。学生浸润其中,举手投足间便带上了这片土壤的印记。这让我憬然醒悟,教育的至高境界,或许正是营造一个丰盈、善意、开放的“文化场”,让生命于其中自主地、优雅地完成其内在的蜕变。
“怡然绽放”:教育应然的审美姿态
“让生命怡然绽放”,这是全书中最令我动容的图景。“怡然”二字,是一种从容、自在、饱满的状态,它反对扭曲、强制与焦虑。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的理念,更是一种教育的审美。它要求我们尊重生命内在的节律,相信绽放有其自然而必然的时序。当教育只剩下追赶与选拔,当家庭、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只剩下要求与达标,“怡然”便成了一种奢望。吴先生的日记,正是在反复叩问:我们是否在孩子们最该蓬勃生长的年纪,给予了他们一片足以“怡然”的土壤、阳光与自由呼吸的空间?
尾声:守护心中的“教育之心”
合上书页,万籁俱寂。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慰藉。在这个常常以效率和指标来衡量教育成败的时代,这本日记的存在本身,就是一种温柔的抵抗。它提醒每一个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的人,无论身处何种岗位,都不要让管理的琐碎、现实的困顿,磨灭了最初那份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。
我们或许无法立刻改变整个教育的生态,但我们可以像作者那样河南配资网,在自己的心灵深处,为“教育之心”保留一片净土。于我个人而言,这本书的意义,不仅在于提供可应用的工作方法,更在于它是一次精神的洗礼。它像一盏灯,照亮了我身为教育者的内心——让我自省是否还保有那份赤子般的真诚,是否还能为每一个生命的“怡然绽放”而感动,并愿意为此,在漫漫长路上,继续做一个虔诚的、满怀希望的守护者。(作者系大连市甘井子区教育局副局长)
实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